端
午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当粽香与艾草香弥漫,端午节也悄然而至。
提起端午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吃粽子”或者“赛龙舟”。但其实,除此之外,端午节还包含着极其珍贵的公共卫生防疫观念。
沐兰汤、喷雄*,避免“五*”侵扰,都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超强预防意识。可以说,端午节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共卫生防疫日”。
端午到,五*醒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醒,不安宁。”
农历五月又俗称“五*月”,此时正值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
五*图
*五月,*在哪?
气血运行淤滞
入夏以来,高温不断,人体水分不断流失,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中医理论中所说的“津液亏虚”。身体水分不够,气血运行淤滞,亦是诱发脑梗、心梗的主要因素。
脾胃虚弱
农历五月,阳气旺盛,气血多数在体表运行,从而造成体内虚寒。脾胃虚弱则是最大的表现,主要伴有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肠胃淤热
热性食物残留在肠道,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人体无力运转,便会造成肠中积热,继而出现便秘,甚至伴有口臭、口干、口苦、失眠等症状。
在“五*月”中,更有九个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就是所谓“九*日”。端午正是“九*日”之首。
端午节如何防疫?
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吃食。中医认为,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箬竹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芦苇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箬竹叶清热解*消肿。粽子软糯可口开胃,特别适合初夏食用。粽子的配料如红枣、赤小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的功效,鸭蛋*、鲜肉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然而,粽子虽美味,但热量较高,不可贪食。
洗药浴
端午正值初夏、梅雨之际,气候渐渐炎热潮湿,此时药浴,对防治疾病有更好的效果。药浴一般采用泡澡或足浴。药物选择可以单用艾叶,也可用生大*、*柏、苦参、蛇床子等祛风除湿清热止痒的中药,对于小儿常见的痱子、皮肤瘙痒,成人常见的湿疹、脚癣都有很好的疗效。端午药浴还可以加入适当药物辅佐,畏寒怕冷的人,可加吴茱萸、丁香、肉桂等;燥热的人,可加金银花、连翘、*芩等。洗药浴时间不要太长,温度不可过高,否则易引发昏厥。
饮药酒
提到端午饮药酒,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雄*酒”,雄*属有*类中药,不宜直接服用,可用*酒和其他药酒代替。中医认为,*酒属温性,适量饮用可缓解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等,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根据自身体质,加入其他中草药泡制饮用。药酒虽有防治疾病的功效,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如哺乳期妇女、酒精过敏者、患有肝肾疾病者谨慎饮用。
挂香囊
以前人们在野外住宿,为防止*蛇叮咬,把中草药用树叶包起来放在身旁,起驱虫的作用。后来改用布和丝绸,制作成香囊,慢慢成为一种装饰品、吉祥物。
香囊清香、驱虫、避瘟,常会填充丁香、白芷、藿香、紫苏、薄荷等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中药,他们都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舒筋顺气。
挂艾草
端午节插艾,是为了不让邪*进入庭院房间。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窍、杀虫灭菌,也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此外,还可以悬菖蒲。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被称为五瑞之首,也是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其根茎花汁可入药,有芳香开窍、祛痰散风之功,现代人也用它入药,提取芳香油。
系五丝
五色对应五行,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称“百索”。五色丝线象征五龙,以镇五*。为让孩子避开蛇蝎类*虫的伤害,端午节的早晨,大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等邪*冲走,儿童由此可以安康无忧。
端午佳节承载了人们对圣贤的缅怀,对健康的追求,对疾病的防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看似简单的端午习俗,也藏着很多防疫知识。
今年的端午节与往年不同,目前我国疫情防疫形势依然严峻,容不得掉以轻心。面对狡猾的病*,我们应该像古人防疫一样在方方面面有所“讲究”,绝不能放松防疫意识。
端午已至,愿你安康!
内容整理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