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曾经遭遇到这样的问题,喝完牛奶以后拉肚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个人体质原因,还是饮食习惯原因?相信很多普通朋友都不知道其中的奥秘。
今天东石小编特别搜集整理了两篇分析文章,为业内著名专家顾佳升与周玉虎的力作,为大家揭秘喝牛奶拉肚子之谜。
由于文章专业性较强,请各位仔细阅读!
玉虎说
周玉虎
由于乳糖酶缺乏而导致的乳糖不耐症,极大地制约了中国乳业的发展。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消费者对乳糖不耐症有更深入的了解。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出生之后小肠粘膜乳糖酶活性较高,可以消化吸收来自母乳或其他乳制品的乳糖,断乳之后,乳糖酶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到成人之后其酶活性仅为正常婴儿水平的5%-10%,并发展成为乳糖不耐症。
1、乳糖的生理作用
乳糖具有整肠作用,在结肠内促进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生长,抑制其它有害细菌的繁殖,对于维持肠道内微生态平衡有很大作用;乳糖为机体提供能量,1g乳糖可产能约16.75kJ,牛奶中热能的25%来自乳糖;乳糖可促进钙的吸收;乳糖水解后生成的半乳糖是构成脑及神经组织的糖脂质的一种成分,对婴儿的智力发育十分重要,它能促进脑苷和粘多糖的生成;乳糖还是糖蛋白和糖脂的组成成分,参与细胞的活动等作用。
2、乳糖不耐症的分类
乳糖不耐症主要表现为缺乏乳糖酶,其症状可分为三种类型:
2.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指自出生时机体乳糖酶活性即低下或缺乏,是机体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所致,这一类型很少见。这是一种常染色质隐性遗传性疾病,这种人在刚出生时乳糖酶活性就低下或缺乏,这会导致严重的肠胃功能失调,若不及时供给无乳糖食品,会有生命危险。
2.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小肠上皮损伤而导致的暂时性乳糖酶活性低下,常见病因如:感染性腹泻、局限性回肠炎、乳糜泻、免疫球蛋白缺乏症、营养不良等疾病,由于肠道手术,乳糖酶活性会在一定时期内暂时消失,疾病康复后恢复正常。
2.3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又称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由于乳糖酶活性随年龄逐渐降低而引起,无其它疾病影响,是最常见的一种,发生时间因种族和地区不同而不同,婴儿断乳后开始发生,有的20岁左右时才开始出现,我国多于7~8岁时发生。
婴儿出生时乳糖酶活性最高,一年以后,多数人的乳糖酶活性会迅速下降,至成年期几乎完全消失,其原因一般认为与世代形成的饮食习惯所造成的乳糖酶基因突变而不可逆关闭有关。
乳糖酶缺乏发生率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人群的变化而变化。据我国调查,汉族成人乳糖不耐症发生率为75%~95%,少数民族亦有76%~95.5%。
3、乳糖不耐症的诊断
乳糖不耐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诊断:
3.1通过活体组织切片检验,分析β-半乳糖苷酶活性。
3.2口服乳糖,然后检验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将50g乳糖溶于水中(乳
糖含量相当于1L牛乳中的乳糖含量),然后分别给禁食病人和摄食后的正常人口服,结果发现摄入含有乳糖的产品后,正常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迅速上升,而缺乏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乳糖不耐症患者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不升高。
3.3测定肺部氢气含量。
在乳糖不耐症患者体内,乳糖经胃和小肠进入大肠后,被细菌分解,产生多种气体,氢气是其中之一。氢气被肠吸收,经血液传送到肺,然后从呼吸道排出。
3.4测定粪便的酸度
其原理是未经消化的乳糖,在大肠中经细菌发酵产酸。根据酸液上升或PH下降情况,确定乳糖不耐受的程度。此法适用于婴幼儿。
4、乳糖不耐症的解决方案
乳糖酶不耐症对各年龄人口构成危害,关系到消费者的营养和健康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目前,已有多种措施用以改善乳糖不耐症,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4.1改进饮食习惯
经研究,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强弱与摄入的乳糖量、胃排空时间、肠的转运时间及结肠菌群等因素有关。每天摄入一定量的乳糖,能减轻腹胀、腹泻,并能使乳糖吸收不良者耐受大剂量、有规律的乳糖。
乳糖不耐症消费者可通过每天摄入一定量的乳糖,并逐步增加摄入的乳糖量及在食用高乳糖食品的同时摄入其他食物。还可以以酸奶及发酵后的乳酪来代替乳糖含量高的乳制品。通过改善这些饮食习惯,乳糖不耐受症状将逐步减弱。
4.2生产低乳糖乳制品
为了消除乳糖对乳糖不耐症患者产生的影响,提高乳制品的摄入量,研发人员针对牛乳中的乳糖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对牛乳进行处理,除去或破坏其中的乳糖。主要有:超滤浓缩乳,酶法分解乳糖乳,发酵乳,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低乳糖奶等。
4.3乳糖酶的研制
乳糖酶不仅能有效地改善乳糖吸收不良,显著降低氢呼气曲线的峰值、曲线下面积及累积氢产量,而且还能显著减轻症状。乳糖酶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乳糖吸收不良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
向牛乳中添加外源乳糖酶,生产低乳糖奶,是目前克服乳糖不耐症的最好方法。将新鲜牛乳经巴氏灭菌后,冷却至40-45℃,加入乳糖酶并保温,使乳糖水解。研究发现乳糖水解率为70-80%时,既能解决乳糖不耐症问题,又能生产出风味良好的产品。
5、总结
由于乳糖酶缺乏而导致的乳糖不耐症,极大地制约了中国乳业的发展。现在乳糖的吸收利用问题正逐渐引起人们的